“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那位匡衡,之后怎样了?
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寓言小故事,尤其是关于刻苦读书的,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闻鸡起舞”,以及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为了读书“凿壁借光”的匡衡。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了,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不仅是家徒四壁那种,还处处漏风,一到雨天,简直就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因为贫穷,匡衡只能一边替人做工,一边赚取微薄的读书费用。古代读书可比现代读书贵多了,因为书本大都是掌握在地主手中,匡衡哪怕白天再努力做事,可挣得那些钱只够他借书的耗费,他甚至连支蜡烛都点不起。
白天要做工,只有晚上才有空看书,可连枝蜡烛都没有,这要怎么看?关键时刻竟然是那四处漏风的房子帮了忙,这房子能够漏风,自然也能漏光,匡衡就靠着凑到墙的缝隙处,借着隔壁邻居的那点微弱的灯光来看书。为了能够更加看得清楚书上的字迹,匡衡甚至主动将墙壁上的破洞凿大,这就是“凿壁借光”故事的由来。
一般老师们将这个故事,讲到此处基本上就算完结了,顶多再告知一下这匡衡后来官至宰相,以此告诫小朋友们要努力读书,认真刻苦。但匡衡的故事真的就这么简单结束了么?并没有。老师才不会告诉学生们之后的故事。
匡衡读书再努力,但是底蕴在那,他根本无法跟那些家中藏书丰富,又有专人教导的世家子弟想比。西汉时期可没有科举制,也没有府学之类的,等于说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当时汉朝对于考试是这样规定的,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而匡衡呢?考了9次,才考了一个丙科,成为了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不过匡衡有一点很出色,那就是他对于《诗经》的理解非常透彻,甚至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十分喜欢儒术文辞的汉元帝的欣赏。凭借这一点,在汉元帝登基后,匡衡终于得到了提拔,成为了郎中。
根据《汉书·匡衡传》记载,就在匡衡当上郎中后不久,当时的京城出现了日蚀等现象。虽然在我们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很自然的天文学现象,但是在古代人民看来,那就是天象示警。匡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借用《诗经》来劝说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得到了汉元帝进一步重用,升为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之后更是在公元36年的时候,成为了丞相,并且封为安乐侯,从此登上了人生巅峰。
看了这么多估计有人要问,从读不起书的穷小子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丞相,这不是挺励志的人生吗,为什么老师不会告诉我们之后的这些呢?那得看匡衡当上丞相后干了些什么事啊。他开始利用权势大肆收并土地,食邑变成了四万多亩,还疯狂敛财,最终因“专地盗土”的罪名被贬为了庶人。
勤勤恳恳大半辈子,努力读书奋斗,就是为了贪赃枉法,最终还落得个打回原形的下场,这样的结果老师怎么会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