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他先是与彭罗斯一起,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开端于大爆炸,终结于黑洞。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沃尔夫物理奖。1974年,霍金发现黑洞并不是那么黑,它会像热力学物体一样发出辐射,并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温度却越变越高,以最后一刻的爆炸告终。
当年,他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霍金的另外一项重要成就是,与哈特一起提出一个无边界的早期宇宙模型。但是,这些重要理论发现并没有使霍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邓祖淦教授介绍,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获得诺贝尔奖,理论上的发现必须经过实验的证实,而霍金理论中预言的那些现象很难得到观测上的证实。他的理论并没有解决宇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将引力场与量子理论统一起来。
或许,说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20世纪后期,在引力理论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更为恰当。同时代的不少物理学家同样有杰出的贡献,例如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当然,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吴健雄在实验上对宇称不守恒定律进行了验证。一些年,霍金的工作大多是撰写科普著作、发表公众演讲,虽然他在科学研究上的贡献不像早年一样突出,但他的科普工作在科学和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