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作用要大得多。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主要表现在:用扩大或减少对某部门的财政支出,以“鼓励”或“抑制”该部门的发展。即使在支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也可通过差别税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对某生产部门进行“支持”或“限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货币政策对调控社会需求总量作用突出,而对供求结构的调整则有较大的局限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治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可以间接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和信贷总规模;通过控制贷款限额和货币发行可以直接增减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政策从流通领域的调节对社会总供求矛盾的缓解作用也比较迅速、明显和有效。
但在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方面,受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中央银行不可能将大量的贷款直接投入经济发展的滞后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产业,因而货币政策在改善社会供求结构及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
在政策制定上,财政政策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
在政策执行上,财政政策措施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
因此,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般比货币政策要长。
但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
从这一点分析,出台后的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所需时间较长。
正因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所以,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有选择地采用,并使其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由此看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
1根据IS-LM模型和相机抉择理论,综合协调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水平。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常见的配合模式:
(1)双紧模式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严重程度的膨胀时,抑制通货膨胀必然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这时适宜的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选择应为双紧政策模式.:
货币政策应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
财政政策应采取提高税率、扩大收入、减少支出等方式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高。
两者配合使用,可对经济产生有力的紧缩作用。
(2)双松模式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经济严重萧条,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工厂停产,经济萎缩,失业增加时,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这时,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就应为双松政策。
财政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率等方式来扩大总需求和刺激生产增长。
中央银行通过采取降低利率、扩大信贷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将会更加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3)紧松模式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存在通货膨胀,社会需求有些不足时,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社会经济运行较为平稳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时适宜财政与货币政策应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松紧搭配的政策配合模式对解决社会供求矛盾的适应性强,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较小,它既适用于全面性的总供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某些局部比例失调的情况,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失调情况下使用,因此应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研究实践中最为常用的配合模式。)
(4)中性政策
当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就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
这时,适宜的财政、货币政策应采用中性的配合政策。
财政应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实现经济在低通胀或无通胀情况下的稳定增长。
2以上四种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只是大致的划分,在实际选用何种配合模式时,主要还应根据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来选择,有时还会出现其他的配合方式如适度从紧、适度放松等等
3在确定政策措施的出台时机,各种政策的调节对象和力度以及如何协调运作,都应明确化和具体化,以免产生彼此抵消效应而达不到预期的调节效果。
4在考虑如何混合使用两种政策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策后果可以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使GDP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不同人群的利益。因此在作出混合使用各种政策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利益如何协调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二者搭配治理的原因:
1二者都是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
首先两种政策本身可以遵循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如面对经济衰退政府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等扩张性政策,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以增加生产和就业;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2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差异,所以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有选择地采用,并使其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两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者如何搭配治理:
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准确的形势判断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成功协调配合以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条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标上的配合与平衡。
就总量目标而言——最终目标——短期看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
由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不问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三种效应:
①合力效应②互补效应③矛盾效应
可见,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工具的选择上也应相互搭配,政策内部的各种工具之间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是指财政、货币政策对其调控对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第五,政策时间的配合。
一是政策选择的时机,即政策的选择时点问题
二是政策的持续期,政策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三政策时滞的确定和政策持续时间的把握。
应注意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考察,在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同时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时滞的长短进行仔细研究,根据需要选择时滞长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