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甄嬛传》,自2011年开播至今,已有十来年了,受追捧的热度依然高高不下,被广大网友奉为古装剧难以超越的经典。
这部剧的经典插曲《菩萨蛮》,你也许不知道名字,但是一定听过。
《菩萨蛮》的作词者大名鼎鼎!他是唐代婉约词风“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而他的另一个身份,竟然是科考史上的第一替考大佬!
甄嬛传的主题曲《红颜劫》,与《菩萨蛮》同一曲调,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金曲。“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由刘欢老师作曲,崔恕老师作曲。其演唱者更是至今仍令人们痛惜怀念不已,她就是因癌症病魔夺取生命的青年歌者姚贝娜。
《菩萨蛮》与主题曲同曲调,演唱者也为姚贝娜,并且是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环节,在剧中,由主角安陵容唱给皇上和华妃听的。(在第21集开头部分。)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人。出生于晚唐一位官宦之家,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有些没落,但家族底蕴仍在,这让他自幼就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唐才子传》中记载:“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温庭筠的出生年月,史书上的记载不一。后世学者们根据他的一些著作进行推断,他大概出生于812年,卒于866年,享年54岁。
这样一位大才子,又有显赫的家族关系背景,拿的明明是官二代+富二代的人生剧本,在唐朝那个科举考试相对宽松的年代,明明是可以轻轻松松加官进爵,合法合规坐拥多个白富美的躺赢玩家啊。
他为何要把一手顺子拆单了出,又把大王放在三带一里甩出去?为何他冒着挨板子蹲大牢的风险,也要当“史上第一替考大佬”呢?是牢饭好吃,还是他在表演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世人都赞温庭筠才情绝佳,而他这一生也将恃才不羁践行到了实处。他爱喝酒赌博逛青楼,平时结交的全都是这些同好的狐朋狗友。他流连于声色犬马,推杯换盏之后,趁着牙尖嘴利,常逞一时口快,大肆讥讽当朝权贵,为此得罪了许多人,有一些人的权力足以影响到科举考核。
温庭筠的一生中,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参加了数次科举,皆连不中。他心中不忿,后来干脆当起了考场的“搅屎棍”,一步步用实际行动,坐上了举世闻名的替考大佬之位。
一、唐朝科考规定录取人士当“体貌端正”,“品性上佳”。
在两部正史书中,对温庭筠的外貌有所描述。
《旧唐书·温庭筠传》:“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
大意就是说,他这人刚到长安的时候,因为诗词才华卓著,作品很受众人推崇。可是一看到他本人的样子,真是大跌眼镜,邋里邋遢,不讲究个人仪表,胡子拉碴。他平日里常与公卿家无赖子弟,比如裴诚,令狐滈之类的人一起厮混,逛青楼,喝大酒,赌博。白天黑夜的烂醉如泥,把那文笔才华都用来写淫词艳曲了。
《新唐书》说他“薄于行,无检幅。又多作侧辞艳曲。”
大意就是说,他人丑还多作怪,性格不好嘴又欠,也从不知道改改那德行。天天就惦记着写些小曲儿给妹子们传唱。
宋人撰写的稗官野史《北梦琐言》里还给他娶了个外号“温钟馗”。
”钟馗“何许人也?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神像辟邪除灾,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钟馗捉鬼”的典故传说。那是丑得可以辟邪镇鬼的那种奇丑!
温庭筠要是看到史书这么写他,心中肯定有一万只羊驼狂奔——我长得丑怎么了,我吃你家大米了?!我这时爹生妈养的纯天然长相,又不能穿越去未来整容!你们小样儿的还敢嘲笑我写小曲儿,你知不知道给我打赏的榜一大哥是谁?说出来我怕吓死你!~皇帝老儿!他在家里听我这曲儿,那可是单曲循环呢。
(没错,就是这首《菩萨蛮》,唐宣宗皇帝对其爱不释手。)
据《玉泉子》记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卒不得中第。”
姚勖是唐朝名相姚崇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年轻时到江淮游玩的温庭筠。想到自己和他同为宰相之后人,又有点亲戚关系,于是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当即资助了他一大笔钱,劝他安心读书,来日再考,切不可荒废时光,浪费了聪明才智。
可是那时候温大佬还是个爱好旅游的文艺青年,他拿了钱就跑出去浪。逛青楼,夜夜笙歌。本来吧,当时的文人都好这个,尽管说起来上不得台面,但也不至于落得人人鄙视的骂名。可是姚勖大概是个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的君子,他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不但非常生气,还特意把温庭筠叫到自己家里来,“笞且逐之”(拿鞭子抽他,再把他赶走)。
其实按温庭筠的性格,他倒没觉得有什么见不得人,毕竟是他做得不对,姚勖年长他不少,这是出自一个长辈对小辈犯错的责罚。可是这么八卦的消息,瞬间传遍全城,甚至被添油加醋越说越离谱。这下他浪荡才子之名更加坐实了。
因为样貌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日常品行又不被人称赞,负责科举考核的官员们看到他,都只得摇头叹息。
二、温庭筠获太子李永赏识,却因其朝堂权力争斗失利而被牵连。
温庭筠所写诗词,在当时的长安各家达官贵家人里大受欢迎,众人宴请奏乐也首选他所作之词。在838年,他还曾获得当时的太子李永赏识。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他27岁,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是长安城京兆府的府试,被推荐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按当时的政策,经过了府试就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全国进士考试。但是,温庭筠第二年(840年,开成五年)并不在参与科考的学子名单里。这次的事件原因,温自己解释“抱疾”,可是没有具体的史料。有史学研究者分析,本应稳操胜券的温不得参与科考,大概与839年10月太子突然暴病身亡有关。当时太子的生母失去皇上宠幸,而太子也差点被废黜。太子亡后,文宗又十分痛心后悔,将其追封为庄恪太子。
宫廷争斗的内幕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温庭筠的科举之路,算是彻底被封死了。847年,35岁,不中,855年,43岁,还是不中...
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三、屡试不第,干脆去搞行为艺术!
文宗皇帝之后,唐宣宗即位。宣宗九年(公元855年)又是一年科考时。全天下的学子们齐聚长安,此时温庭筠的年纪已近43岁。
考官们一听说“温八叉”今年又来来考试了,各个紧张得如临大敌。
话说,温庭筠这个“温八叉”的外号是怎么来的呢?
大唐的进士考试,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蜡烛,用来记时。考生需要在蜡烛燃完之前,做完八韵的诗赋。别的学子吐槽“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
温庭筠是何许人也,他从来不打草稿,只趴在案头,把左右两手交叉后笼进袖子里,然后闭目开始构思。过了一会儿,睁眼,提笔就写。写完了一句搁下笔,再叉手,笼进袖子。笼一次为一叉,一叉就可成一韵,八叉之后,完成考题。人送外号“温八叉”!
考官们也都知道,温庭筠这哥们是得罪了上头的大人物,谁都知道他必然考不中,他自己心知肚明。可他还是要来。
考的次数多了,考试经验值也是涨得飞快。
后来“温八叉”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考了也不让中傍,这考题又这么简单,答完了还多的是时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带着旁边的差生一起飞啊~ 于是他开始体验不一样的考场乐趣。替一个人考也是考,能替多几个人岂不更牛?史书上记载,他在考官眼皮子底下竟然还成功帮同场的8个考生完成了答卷。并且他从不收取钱财,全凭一心喜恶,当时全京城的考生们,都盼着考试的时候能与他同场。只要能离得近点,就有可能被学神的光辉所照耀。据传,有一年科举的状元卷就是由温庭筠代写的,后来状元也被作废。但由于替考大神的手段实在是高,官府竟然查无实证,最后拿他也没什么办法。
四、恃才傲物,因代笔之事开罪权贵。
当朝宰相令狐绹找他代笔《菩萨蛮》居为己作,进献给皇上大受赞赏。他却将代笔之事宣扬出去,使得宰相颜面尽失。
温庭筠在长安的日子里,与他交好的朋友里有一人名叫令狐滈,其父正是当朝宰相令狐绹。由于皇上喜爱菩萨蛮的词曲牌,令众大臣拟作新词献上。宰相自己并不精通音律文辞,于是找到了温庭筠,请他代写几首,并嘱咐他不要宣扬出去。
温庭筠开启他的八叉神技,洋洋洒洒写下数篇。而正是其中的这一篇,因获得唐宣宗的喜爱而得以名扬千古。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唐宣宗皇帝最喜爱的,就是这一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而当了代笔枪手的温庭筠,自己的作品被皇上如此看中,那还能不得意?没过多久,这件事就成了满城皆知的秘密。
后来《乐府纪闻》就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五、未考功名反受贬黜,因为招权贵厌弃而被赶至外地。
温庭筠锲而不舍地考考考,在考场上不断出现骚操作,技术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科考部门的官老爷们,夹在学子们和上司们之间,苦不堪言,终于想出个办法——无官受黜!
大中十三年(859),四十多岁的温庭筠被贬为随县尉。县尉是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这是个芝麻大的小官,并且远离长安。官老爷们大有眼不见为净的迫切需求。有人会疑惑:不是说温庭筠从未考取进士吗,既如此,不当官,哪里又会被贬黜?这个政策在唐代被称为"无官受黜",就是让给个小官,让不该出现在京城的人赶紧走开。
咸通元年(860年),时任襄阳刺史的徐商因为欣赏温庭筠的才华,以自行招募的形式,让他来到自己的手下,做了一名巡官。年近50的温庭筠,难得遇到诚心赏识自己的官员,尽管与自己祖上曾经的高位相去甚远,他还是应征了。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一番仕途功绩,光宗耀祖,重拾温家姓氏的荣光。
861年,徐商已升任山南东道节度,通过他的引荐,温庭筠来到江陵,入荆南节度使萧邺幕为从事。863年,温庭筠过广陵为虞侯所辱,脸上受伤,门牙脱落,诉之令狐绹,令狐绹叛虞侯无罪。这次折辱,也许本就是令狐绹授意的。同年,他被贬为方城尉。
这位宰相老大人心胸之狭窄,可见一斑。可温庭筠哪里想得到这人记仇至此,前一年他在荆南幕还曾上书上书令狐绹(史书可考:《上令狐相公启》),希望令狐大人能举荐自己。
六、从替考大佬摇身一变,担任科考主考官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皇上和宰相终于换人了。依然是由徐商极力保荐,温庭筠回到了长安,担任国子监国子助教。由于他曾经由多年的科考经历,对科举制度的各种规章流程烂熟于心,而做了多年的替考大佬,自然更清楚这其中的各种漏洞。有官员向皇上建议:这样的替考大佬,应该派他负责监考啊!
新任的懿宗皇上也早已听闻他的事迹。听了大臣的建议觉得非常有道理,欣然应允。于是封温庭筠为国子监助教,从六品,负责866年的秋试。温庭筠此时迎来他仕途的巅峰时刻。
终于被皇帝重用的温庭筠,此时已是54岁,早已两鬓霜白。他回忆自己多年的经历,大刀阔斧地对科举录取制度进行改革,并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上榜进士的诗赋等答卷,公开张榜贴出。
《榜国子监》:“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仍请申堂,并榜礼部。咸通七年十月六日,试官温庭筠榜。”
温庭筠的这招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打碎了想要借科举漏洞获取私利的暗箱。多年来,官员间各类关系网盘根错节,相关的利益链之长,所涉人员之广,远非他以一人之力推进改革可以抗衡。以宰相杨收为首,各部门联合上书弹劾温庭筠,罪名罗列诸多:擅改祖制,鄙视皇权……连带着将他过往的种种黑历史全都被翻了个遍。
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在其中左右为难,最终被舍弃的,还是温庭筠。贬温庭筠为方城县尉,即刻生效。
广大寒门学子闻言,纷纷为温庭筠鸣不平。在他离京的当天,纷纷自发集合前来相送。
再次黯然离开长安,大才子温庭筠再也没有了对仕途的积极向往,眼里只剩神色黯淡,胸中只剩满心怅惘。史书记载,他于咸通末年逝世,自此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