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也叫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由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提出,将心理学研究应用在经济学中,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展望理论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即人们对确定结果过度加权, 相对于仅仅是可能的结果。
-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 损失规避: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 迷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 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案例1: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确定效应”,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案例2: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实验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搏一搏,选择B。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元。
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状态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积极前景中的风险规避倾向伴随着消极前景中的风险寻求倾向。
案例3:考虑这样一个实验。
假设有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
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即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卡尼曼认为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案例4: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
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这就是佛里德曼-萨维奇悖论。
买保险还是买彩票?佛里德曼和萨维奇发现,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而投注彩票则是招致风险。但现实生活却是同一个人会同时购买保险和彩票,甚至达到同一数量级。例如,2003年,新加坡保险密度为1620美元,人均彩票购买量为1550美元。
前景理论指出,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转变。他们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收益 | 损失 | |
小概率 | 风险追逐(买彩票) | 风险规避(买保险) |
大概率 | 风险规避 | 风险追逐 |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实际决策中,个人对概率的估计往往不是按照贝叶斯法则,而使用了心理学上启发性思维的方式得出,在思考时往往加入个人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将小概率事件赋予相对增大的权重。而在面对中等以上概率事件,个体将赋予相对减小的权重。
案例5: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这就是同侪悖论(在相同的条件下,人们总是喜欢把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定格在和其它参照物的比较之下,从而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研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参照物来判断。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
-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
- 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 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规避)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的决策过程
前景理论将选择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编辑阶段和之后的评估阶段。编辑阶段对所提供的前景进行初步分析,形成这些前景更简单的表述。在第二阶段,对编辑过的前景进行评估,并选择最高价值的前景。
- 编辑阶段:编辑是对不同的“前景”作简化和重新编码。重新编码包括了编码、整合、分解、删除这些主要操作。在人们的决策中观察到的很多异常都源自于这一编辑阶段。
- 评价阶段:假设决策者对每一个被编辑过的前景加以评价,然后选择最高价值的前景。
1、第一阶段:编辑阶段
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
(1)框架
即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表征形式,不同的框架导致决策产生不同的结果。框架受多种因素影响:
框架维度:框架维度不完备,有效的决策思路就可能被遗漏在决策框架之外。
框架焦点:框架的焦点因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框架边界:框架边界以外的信息通常被忽略,边界以外的信息是决策的盲点。
框架固化:不同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价值观可以为不同的人设定不同的框架,决策框架一旦形成,就倾向于稳定和固化。
(2)参照点
表征信息、形成获益或损失框架、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2、第二阶段: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对信息予以判断。
(1)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价值载体是财富或福利的变化而不是最终状态。这个假设符合人类感知和判断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感知器官适合评价变化或差异,而不适合评价绝对的量值。当我们反应如亮度、音量或温度等这些属性时,过去和现在的经验背景定义了一个适应水平或参照点,刺激相对于这个参照点被感知。因此,在给定的温度下,一个对象通过触摸可能会被认为是热的也可能被认为是冷的,这取决于我们之前已经适应的温度。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非感官特性,如健康、声望和财富等。例如,同样一笔财富,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巨大的财富——这取决于他们目前的资产。
价值函数有三个特征:
大多数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
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2)权重函数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决策权重是决策者根据结果出现的概率做出的某种主观判断,它们不服从概率公理,它们不应该被解释为对程度或信仰的测量。
权重函数对常见现象的解释: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40000和100%的概率赢300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47, 26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