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卫视热播的《知否》在网络引起热议,其中不乏对宋朝爵位制度的讨论,那么我们下面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依次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王,也可以称作是亲王,只有皇子(不一定是亲生)或者皇帝的兄弟才能被称为亲王,是正一品;嗣王,亲王的儿子或皇帝的养父或生父(没做过皇帝)称之为嗣王,是从一品;郡王,亲王由宗室近亲承袭者为郡王,帝王下特旨册封者也可为郡王,是从一品;国公,亲王由宗室祖宗后承袭者为国公;帝王特旨者也可为国公,国公为公爵第一等,位分等同于或低于郡王,从一品;郡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次于国公的爵位,为正二品;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官级2~5品不等。
但宋代对王爵人数和权利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
宋代对王爵的继承制度跟别的朝代有所不同,很多情况下,爵位拥有者死后,爵位不一定传给儿子,而是在他所属的支系下的同一辈份的人中选择年长者继承,直到这一辈份的人都没有了,再从下一辈份的子侄中选择年长者继承。如果爵位承袭人犯罪,可能会剥夺爵位世袭权利。
很多人虽然空有爵位,但若没有官职,其实际地位也并不一定很高。例如齐衡父亲虽然是国公但权利远小于侯爵的顾廷烨,余老太师(三司之上,苏轼追封过太师)虽然官级高达正一品地位与亲王等同,但退休后几乎没有权利。
而且宋代虽然设置了嗣王一爵,但几乎是虚设,一般地说,亲王的儿子只承袭国公,只有年高德劭者才加恩进封郡王,然后后代以国公世袭。只有后来以宗室子入继大统的皇帝在追封生父时设立了四个嗣王——嗣濮王、嗣秀王、嗣荣王、嗣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