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éng
【字形演变】
【本义】——蒙蔽
内蒙古是中国地处最北边、横跨最长的一个省。内蒙古的“蒙”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的蒙是“
”,上面是一块布(
),底下是一个站着的人(
)。整个字的场景很简单,就是用一块布把人的眼睛遮起来,这就叫“蒙”。
但如今楷体字的“蒙”下半部分是“豕”,从甲骨文来看,它还有另外一种写法(
):同样是一块布,但蒙在一头猪(豕)的眼睛上。
古人造“蒙”字时,除了表示“蒙住眼睛”这个状态,还有“勇猛”的意思:大家如果有一些农村生活经验,就会有所体会。面对一只动物,如果不想让它受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来一条布,将它的眼睛蒙上——人被蒙上眼睛,会东想西想、自己吓唬自己,而动物的智力没有人那么高,它们只要看不见自己害怕的东西,就不会再害怕了。
蒙古人打仗时,担心马看到血会受惊乱跑,于是用一块布把马的眼睛蒙起来,马看不见面前的情况了,就会听从命令、一个劲地向前冲,所以“蒙”起眼睛以后,它就变得特别“猛”了,这个字也是“同音近义”的一个体现。
“蒙”字体现了三个特征:一、蒙上眼,就变得不再害怕。
在蒙古人掌权的元朝,中国版图曾一度扩张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这都是因为蒙古人骁勇善战,四处攻打、占领土地。这样好战的民族,是不是像“蒙上眼,不知道害怕”一样的威猛勇敢呢?
第二、因为不想看见而故意不去看,即“蒙昧”。
这也是一种“愚昧”,是一种野蛮的表现。人们拒绝学习,拒绝睁开眼睛,假装看不见,就如同将脑袋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只是一种自我欺骗,这种行为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还会害人错过重要、有用的东西。
第三、不能看见。
有一个道理,叫作“慧极必伤”,小孩在6岁之前,是不能“灌输式”地学习的,我们需要遵从自然规律,去引导他们的成长;6岁之后,才能逐步教他们识别东西、为人处事、认识世界,这就是“启蒙”,也被叫作“开蒙”,这里的“蒙”指人刚刚来到世界上所处于的一种“原始”“自然”的状态。
【省市简称】内蒙古——蒙
“蒙古”是由蒙语原文“MENGH GAL”(永恒的火焰)音译而来,在“蒙古”二字之前有过很多译名,比如“蒙瓦”“萌古”“蒙兀”“萌骨”“蒙古里”等。直到13世纪初年,蒙古首领成吉思汗四处征战,统一疆土后,才借统治部族的族名“蒙古”固定下来这个名称。
【同音近义】猛、懵
1、猛:对动物来说,只要蒙上了眼睛,看不见面前自己害怕的东西,它们也就不会害怕了,会变得异常勇猛、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在这个意思上,“蒙”和“猛”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受到“蒙蔽”,才变得无所畏惧、“凶猛”异常。
2、懵:当人被蒙上眼睛,突然陷入黑暗,一下子会觉得手足无措,整个人“发懵”,闹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而“懵”的本义就是指“迷糊”“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如同突然被“蒙住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