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二战中的火箭炮,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前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实在战争中除了苏联之外,美国、德国也各有各的高招,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翻墙梯,都是千年狐狸何必玩这个聊斋。”毕竟比起传统火炮,火箭炮有着火力覆盖面广,威力大,发射迅速,对炮手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优点。面对前苏联“喀秋莎”的火力突袭,德国人自然不甘落后研发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火箭炮。
这个酷似“107”火箭炮的六联装牵引火箭炮,就是二战中德国装备的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其实德国的火箭炮方面的技术研发可以说不比苏联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就研发出多种火箭炮的试验型号,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德国人把这些火箭炮称作“烟雾发射器”,于是在1941年德国人终于推出了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在二战中共生产了5000余门,可谓是产量众多,是二战德国火箭炮的中坚;德国在二战中生产火箭炮共计9000余门,而前苏联的喀秋莎也不过10000余门。所以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火箭炮也是很广泛的,而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作为德军火箭炮的中坚更是赢得了“希特勒管风琴”的绰号能和前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分庭抗礼。
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的主要结构由6个呈星型分布的发射管组成,而火箭炮架则采用现成的37毫米战防炮的炮架来充当;该炮管长度1300毫米,发射时用电击发点火,炮口初速340米/秒,炮弹散布面积小于130X80米;在更换改进过的火箭弹后有效射程达到6000米。随后德国人还推出了Nbw42 210mm火箭炮、Nbw41 280mm/320mm重型火箭炮等一系列火箭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人用上述火箭炮来压制苏联部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由于德国人的火箭弹储备不如苏联人多,所以德国人的火力逐渐被苏联人压制。而在北非战场上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可谓是明星,英国人称它是“尖叫的米尼”,不少士兵认为如果不是这款火箭炮自己军队早就可以进攻到法国巴黎。
比起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的惊天动地,德国人的火箭炮另有特色,苏联人的“喀秋莎”采用发射轨道发射,而德国人则采用炮管发射,虽然口径不如苏联人,但是在命中率方面要比“喀秋莎”要强不少。并且初期的德国火箭炮更习惯采用牵引式炮架,这与喀秋莎在汽车上便捷的机动性来说是个劣势,但是采用牵引式炮架的德国火箭炮更适合跟随步兵协同作战;当然德国人也很快get到苏联人的点,把自己的火箭炮也搬上了装甲车,毕竟战争是强大的推动力。
在二战中德国人的火箭炮可谓是自成一体,数量上与苏联人差不多,火炮机动性后来居上,比起“喀秋莎”的铺天盖地,德国人的火箭炮更类似于“点穴”式的火力突袭;但是在火力上德国人火箭炮明显逊色苏联人,毕竟其主力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只能每次发射6发火箭弹,比起“喀秋莎”的弹雨相距甚远;这两款火箭炮的PK正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现在看来苏德双方的火箭炮技术不过是火箭武器科技树不同的分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