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用工的方式也呈多样性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地鉴别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厘清二者之间的界限,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务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相比较,劳务关系的主体更加宽泛。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总是容易被混淆。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吧!
区别一: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除了存在一般义务外,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或规章的规定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在劳动报酬方面,《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需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且必须遵守当地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劳务关系中,用人者不负有为提供劳务者办理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在劳务报酬方面,法律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只要不违背平等、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原则即可。
区别二:适用法律不同
劳动关系在法律适用上更多的体现出国家的强制性和对劳动者的保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及纠纷的解决主要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在法律适用上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区别三:纠纷解决途径不同
因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劳动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不得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且适用中止和中断。
因劳务关系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直接诉至法院,而不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