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旧时称之为紫禁城,是帝国的权力中枢所在和皇帝的主要生活场所。兴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建成于1420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了。
二战之后,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最具代表性的宫殿(中国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被世人冠之以“世界五大宫殿”,而故宫更被誉为五大宫之首的,可见故宫的历史价值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下面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北京故宫中,一些主要宫殿人文气息,一同领略一下从紫禁城中散发出来的宫廷文化吧。
独占鳌头的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因为部分戏说历史剧的影响,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臣子上朝时的场所,其实不然。太和殿在故宫之中地位崇高,通常是用来举行各种大型庄重典礼的地方,比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册封皇后或重大战事前的拜将仪式等。此外在一些节庆典礼、皇帝主考科举或祭天礼仪时,也会在此太和殿进行。
明成祖初建成时,称之为奉天殿,而后到了明嘉靖皇帝后期又改成皇极殿。到了清朝顺治才最终定下太和殿的名称。清康熙年间,在焚毁的旧址上重建太和殿,并另建新殿皇极殿。太和殿在整个北京故宫之中,不论体量还是等级都是位居巅峰的,其装饰手法之精妙,长期占据中国古建筑鳌头。
不可小觑的中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三大殿,均是明清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的宫殿。夹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的中和殿最小,同时也是三大殿中唯一可供皇帝休憩的场所。从中和殿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工匠对紫禁城设计时的缜密心思。当太和殿举行一些耗时持久的庄重大典前,皇帝可以现在中和殿休息并接受相关负责官员的朝拜和工作报告。此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皇帝的身体不适,维护了皇帝的威严。
除了在太和殿进行的一些大典外,凡遇皇帝祭奠天坛、地坛和农坛之前,同样需要在中和殿内审视祝词祭文(明朝青词和清朝祭词)和查验农具和农作物种子等。总之,中和殿虽不直接举行大型庆典或祭奠活动,但却是典礼之前筹备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不可小视。
替补身份的保和殿
保和殿位列三大殿之一,建成之初名为谨身殿。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后期,和太和殿同时被改名,称之为建极殿。到了清顺治年间,又与太和殿一同被最终定名为保和殿。保和殿在明清两朝的用途不同,但却始终以某种“替补”身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明朝时,皇帝在大典之前在此更衣,以补充中和殿皇帝大典前休息和筹备工作的功能。清朝时,保和殿承接了太和殿的部分职能,成为殿试科举的场所。并且清朝将一些规格不大的册封典礼和官宴同样安排在保和殿举行。保和殿作为对太和殿和中和殿的补充,在朝廷职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帝后起居的后三宫
故宫之中,与三大殿一样名声远播的还有后三宫,它们分别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其中乾清宫作为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初期皇帝居住之所,是皇帝的寝宫所在。虽自雍正之后不再作为帝王寝宫,却依旧是召见外臣、批阅奏章和处理政务等廷议之外的重要皇帝活动地点。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的寝宫,同时亦是清朝的祭祀、祭神仪式场所。清朝的许多祭神活动都需要皇后在场,从仪式上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与乾坤二宫相比较,交泰殿更像是两宫的过渡区域。交泰殿有时会和太和殿一样作为册封皇后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区域。皇后作为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通常在此接受后宫妃嫔朝拜,并效仿黄帝之妻嫘祖(养蚕缫丝之母)在此地采桑喂蚕,验查采桑器具等。
其他重要宫殿场馆
除却三大殿和后三宫之外,咸若馆、寿康宫、养心殿、储绣宫、皇极殿等五处宫殿场馆同样作用重大,但大多是作为三大殿和后三宫的补充。比如养心殿就是从雍正皇帝开始替代乾清宫成为皇帝寝宫之所在,此后更成为清末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之处。至于其余场馆更大多作为拾遗补阙的用途存在,其作用和影响力远不如养心殿,更罔论同三大殿和后三宫相提并论了。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故宫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每座宫殿均渲染出一份独属于紫禁城特有的端庄静雅。这里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底蕴的具象之一,是文明传承之美的展现。正是由于六百年文化的沉淀和历代故宫守护者的付出,才迎来世界五大宫之首的美誉。曾经它同我们一同走过,未来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