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发明了“五谷”(黍,黄米;稷,谷子;菽,大豆;麦,小麦;稻,水稻),还发明了“耒耜”,开始有了农耕,“乃知谷食”。
炎帝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和创立者。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和福临堡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粟粒和石铲、石斧、石刀、石磨棒等生产、生活工具来看,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一、神农氏八世说
神农氏姓姜。所谓“姜”就是牧羊人(“姜”字的上面是羊,下面是女,根据汉字的含义,可以说姜是最早的牧羊人),“女”字显示出这个姓氏有着古老的母系社会的迹象。所以,可以认定为姜氏出自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
第一代炎帝的母亲叫任姒(si),这个部落以蛇为图腾,是风姓别支。任姒是蟜(jiao)氏女,少典氏妃子,亦与少典氏世代结亲。烈山氏有一个后代叫柱,能植百谷百蔬,因此被尊列帝位,开始称为神农氏,而后神农氏传了八代到帝榆罔,这八世都有号令天下的权力,都被称之为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有“八世说”和“一世说”两种说法。在“八世说”中,前两任炎帝神农氏葬在出生地宝鸡,第八世葬于南方;“一世说”中,炎帝神农氏葬于宝鸡。“八世说”实际上说明炎帝神农氏是新石器时期一个繁衍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现在实际上讲的炎帝神农氏是八代的概括,也是与黄帝联盟的那个八世炎帝榆罔。
炎帝榆罔是帝克的儿子,被蚩尤打败后,联合黄帝轩辕氏组成炎黄联盟,进行追鹿之战大败蚩尤。后因败于黄帝,率领族人向南方迁徙,最终定居于长江三角洲一带,死后葬在霞阳(位于今天湖南省株洲市)。黄帝取代炎帝榆罔称为中原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后,建都新郑。至此,中国的国家机构已宣告形成。后来,炎帝成为部落的酋长,他便失去了帝号的尊称,而与黄帝族实行姬、姜两姓通婚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被中华民族尊为“炎黄祖先”,也就是今天全球华人自称的“炎黄子孙”。
二、炎帝榆罔的迁徙路线
由西向东向南。顺渭水东下,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落脚,最早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初都陕西宝鸡陈仓,再迁鲁、都曲阜。
阪泉之战后,一部分南迁,而一部分则继续留在黄河中下游或者在其他的部落中居住,南迁的有一部分到江汉,世袭称为炎帝神农氏。所以湖北随州厉乡出现炎帝的遗迹,而另外有一个部分则继续南迁,到湖南株洲炎陵县便出现了炎帝陵。
三、神农架由来的传说
神农架林区为中国湖北省的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也是中国唯一作为县级行政区的林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
关于神农架的由来,据说和炎帝神农氏有关。他为了解除黎民百姓的痛苦,亲自上山尝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和医药的草药,在准备下山回去,却发现上山时在山的陡峭之处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早已落地生根,遇雨吐芽,年长月久,长成一片茫茫林海,为了纪念炎帝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把搭架子的炎帝尊称为“神农氏”,把这一片林海取名为“神农架”。